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医学评论 > 信息
编号:13357467
谁制造了“感冒经济”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0年12月16日 江南保健报 总第891期
     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妈妈写博客说,在美国居住期间,不到一岁的宝宝感冒了,流涕咳嗽发低烧。她急得团团转,但护士只是建议多喝水,观察体温。当宝宝烧到39摄氏度时,护士才决定约见医生。医生用听诊器仔细听了肺部,并查看了喉咙和耳道,确定未发炎,诊断为普通感冒。医生说,这种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,不需要用药,最好靠自身产生的抗体去恢复,只开了一瓶果味滴鼻盐水。第四天,宝宝果然康复了。有了这次感冒经历,这位妈妈认识到:孩子的免疫系统是逐渐建立起来的,感冒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。

    相比之下,中国人对感冒似乎过度戒备。在医院,很多医生除了给患者开感冒药外,还要打针、输液。因此,看个普通感冒,花一两百元是很正常的,花上千元也不稀奇。据统计,2008年,我国感冒药的零售市场销售额达92亿元。有关人士分析,75%的人一年之内至少会患一次感冒,如果我国每年有10亿人次患感冒,人均购买15—20元的药品,感冒药的市场容量至少有150亿—200亿元。因此,我国有1000多家药厂在生产大同小异的感冒药,而外资药企更是强势进攻,占据了中国感冒药市场60%以上的份额。这就是中国的“感冒经济”。

    一位外国医生曾说,治疗感冒,中国可能是全世界花冤枉钱最多的国家。在医学上,根据引起感冒的病原体不同,可将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。病毒性感冒占90%以上,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话,感冒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,因为人体可以产生免疫力。所以,专家把感冒称为自限性疾病,即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能自动停止,并逐渐恢复痊愈。吃药打针,只能缓解部分症状,对于缩短病程没有任何帮助。因此,如果一个人一年内偶发一两次普通感冒,就像是免疫系统进行的“军事演习”,并非什么坏事。

    “感冒经济”的繁荣,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的弊端。感冒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医生和药商结成利益同盟,共同制造了“感冒经济”的泡沫,既浪费了医疗资源,又危害着国民健康。(白剑峰), 百拇医药